我們都知道「蛋白質」是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,而在減肥的人,或許也聽專家說過,就算想瘦下來,每天也還是要攝取適量的優質蛋白質。到底蛋白質分成哪幾種呢?蛋白質的功能有哪些?想攝取優質蛋白質的人又該吃什麼?
一、為什麼要攝取蛋白質?
- 幫助發育生長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,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蛋白質,因此對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來說,它更是不可或缺的營養。
- 修補與更新組織 在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,無論是分解舊細胞還是合成新細胞,都需要蛋白質。同理,傷口癒合或病後復原也是一樣。
- 調節生理活動 調節生理活動的激素、催化新陳代謝的酶,以及參與免疫反應的抗體等等,都與蛋白質有關。
- 補充活動所需的熱量 1公克的蛋白質可提供身體約4大卡的熱量,也是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來源之一,且必要時,蛋白質也可在人體中轉化為糖類或脂肪。
二、蛋白質分成哪些種類?
在生物化學的角度上,蛋白質可以依據分子形狀、化學組成結構或是溶解度等方式分成許多種類,但如果是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,我們則可根據食物蛋白質所含胺基酸的數量和種類,將它分為以下三大類:
- 完全蛋白質 胺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,當食物蛋白質進入人體後,需要經過消化分解成胺基酸,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,因此胺基酸的數量和種類決定蛋白質的優劣。而所謂的完全蛋白質,即是指所含的胺基酸種類齊全、比例適當且數量充足的蛋白質,不僅可以維持人體健康,還能促進發育生長。
- 半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的胺基酸種類雖然齊全,但其中幾種的數量卻無法滿足人體需要,因此只能幫助維持生命,無法促進發育生長,例如小麥中的麥膠蛋白即是。
- 不完全蛋白質 不完全蛋白質無論是在種類還是數量上,都不能提供我們人體所需的全部必需胺基酸,例如肉皮所含的膠原蛋白。只攝取這種蛋白質既不能維持生命,也無法幫助成長發育。
三、如何選擇優質蛋白質?
一般而言,所謂的優質蛋白質其實就是完全蛋白質,不過在選擇食物時,除了要考慮胺基酸的種類和數量之外,還要評估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和比例、蛋白質消化率,以及蛋白質利用率。而從整體看來,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中的蛋、奶、魚和瘦肉等,以及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中的黃豆、芝麻與葵花子等,都是較好的選擇。
四、每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夠?
儘管蛋白質對人體是如此重要,但如果攝取過量,依舊會對人體造成負擔,甚至引發蛋白質中毒,嚴重者可能會死亡,因此即使是優質蛋白質,也只能當副食,而不可做為主食大量食用。而每個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取比例,應介於全日熱量的一成五與三成之間,不可超過,也不能攝取不足。